一、实验各环节及要求
1. 实验安排
独立设课的课表由实验室主任安排,并通知相关教师和班级,课带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进度自行安排,课表均采用统一课表模板,专业课实验每周不得超过2个。
2. 学生预习
教师提前将实验预习内容发布给学生,如实验原理、仪器设备型号、数据处理方法和要求、虚拟仿真、文献资料查阅等,以便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学生进行实验前必须提供实验预习报告,教师检查、签名、打分记录后,方可进行实验。
3. 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要备课、准备相关资料形成教案。要进实验室熟悉实验仪器,完成该实验。
4. 课程教学
①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
②教师讲授实验核心原理和思想、仪器原理与关键操作,以及其他要求。核心原理必须现场推导;
③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
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和及时指导,进行数据记录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监督,实验结束后教师签名确认并打分记录。
6.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由预习报告、实验操作与记录、数据处理及结论报告等组成,其中数据处理及结论报告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
7. 学生提交材料
学生试验后1周之内必须完成实验报告(含预习报告、原始数据、数据处理报告),2周内评阅完实验报告,并返回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反思和并进行实验改进。每个实验预留3-5份较规范的实验报告交实验室存档。
二、设计性实验
课前:教师进行理论系统讲授(1学时)→下达设计任务书→
学生文献调研→设计报告。
课中: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讨论。
课后:实验分析总结→报告撰写。
提交材料:设计报告、实验报告。
三、实验教学要求
1. 实验室提前安排好实验课表,专业课实验不能集中安排,如一个周末做四个实验等。
2. 教师不得随意更改调整实验教学安排,若要调整必须写书面申请,待实验室主任和分管副院长同意后方可调整。
3. 专业实验课原则上至多提前15分钟下课,学生可在课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讨论以及其他拓展。
四、实验成绩构成和占比
1. 课带实验的成绩等于各项目的平均分。
2. 实验项目的成绩由: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40%)+实验报告(40%)。
3. 设计性实验的成绩由:文献调研(10%)+设计报告(20%)+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50%)+实验报告(20%)
4. 具有独立课程号的实验课期末要进行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从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一个进行实验原理阐述和操作,此环节学生必须全覆盖。操作考试占该实验课程成绩总分的30%,各项目平均分占70%。